附录L 延性等级#
表L-1 延性等级#
承受水平地震作用时,结构应根据其结构体系、塑性耗能区截面设计等级和抗侧力支承等级按表L-1确定其延性等级;支撑截面设计等级应根据其截面宽厚比按表L-2确定;抗侧力支承结构等级应根据其支撑截面设计等级和长细比按表L-3确定。
结构体系 |
塑性耗能区截面设计等级(受弯构件) |
抗侧力支承等级 |
延性等级 |
备注 |
---|---|---|---|---|
框架结构 |
S1级 |
Ⅰ级 |
||
S2级 |
Ⅱ级 |
|||
S3级 |
Ⅲ级 |
|||
S4级 |
Ⅳ级 |
|||
中心支撑结构 |
1级 |
Ⅱ级 |
||
2级 |
Ⅲ级 |
|||
3级 |
Ⅳ级 |
|||
框架-中心支撑结构 |
S1级 |
1级 |
Ⅰ级 |
框架承担总水平力50%以上,否则按Ⅱ级设计 |
S2级 |
2级 |
Ⅱ级 |
中心支撑分担的水平力不小于75%时,按中心支撑结构设计;框架结构分担的水平力不小于75%时,按框架结构设计 |
|
S3级 |
3级 |
Ⅲ级 |
||
框架-偏心支撑结构 |
Ⅰ级 |
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8.5节的规定 |
||
框架-钢板剪力墙 |
S1级(压弯) |
1级 |
Ⅰ级 |
框架结构分担的水平力不小于75%时,按框架结构设计 |
S2级(压弯) |
2级 |
Ⅱ级 |
||
S3级(压弯) |
3级 |
Ⅲ级 |
注:#
当框架柱脚采用铰接时,延性等级应降低一级。
当不小于50%的质量位于结构体系上部三分之一范围或主要耗能区位于柱底部时,延性等级应采用Ⅴ级。
框架结构满足本规范第17.3.1条规定的强柱弱梁要求。
框架结构中与塑性耗能区相连构件的截面设计等级不宜低于塑性耗能区截面设计等级低一级的要求。
不符合本表要求的结构,延性等级均为Ⅴ级。
表L-2 支撑截面设计等级#
构件 |
截面设计等级 |
S1级 |
S2级 |
S3级 |
---|---|---|---|---|
支撑 |
H形截面 |
翼缘 |
8 |
9 |
腹板 |
30 |
35 |
||
箱形截面 |
壁板间翼缘 |
25 |
28 |
|
角钢 |
角钢肢宽厚比 |
8 |
9 |
|
圆钢管截面 |
径厚比\(D/t\) |
40 |
56 |
表L-3 抗侧力支承等级#
抗侧力构件 |
抗侧力支承等级 |
设计要求 |
---|---|---|
交叉中心支撑或对称设置的单斜杆支撑 |
1级 |
支撑长细比\(λ \leq 100\),截面设计等级为S1级。 |
2级 |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支撑长细比\(100 < λ \leq 150\),截面设计等级不低于S2级;2) 支撑长细比\(λ \leq 200\),截面设计等级不低于S2级。 |
|
3级 |
支撑长细比\(λ > 200\),截面设计等级不低于S3级。 |
|
人字或V型中心支撑 |
1级 |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支撑长细比\(λ \leq 100\),截面设计等级为S1级;与支撑相连的梁截面设计等级为压弯构件S1级。2) 防屈曲支撑,截面设计等级为S1级。 |
2级 |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 支撑长细比\(100 < λ \leq 150\),截面设计等级不低于S2级;与支撑相连的梁截面设计等级不低于压弯构件S2级。2) 支撑长细比\(λ \leq 200\),截面设计等级不低于S2级;与支撑相连的梁截面设计等级不低于压弯构件S1级。框架承担总水平力的50%以上。 |
|
3级 |
支撑长细比\(λ > 200\),截面设计等级不低于S3级;与支撑相连的梁截面设计等级不低于压弯构件S3级。 |
|
钢板剪力墙 |
1级 |
\(λ \leq 100\) |
2级 |
\(100 < λ \leq 150\) |
|
3级 |
\(λ > 150\) |
注:#
\(λ\)为支撑构件的长细比。
用于腹板受剪计算时的正则化长细比\(\bar{λ}\),按式(6.4.3-3d,3e)计算。